牡丹在國人乃至世界人的心目中占有很高地位,歷代的許多文人墨客,社會名流,皇帝貴族無不喜歡牡丹。他們不僅愛花、賞花、宴花、結花、拜花,而且種花、插花、寫花,與牡丹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一、劉秀與牡丹
據舊志縣事記載,兩漢期間,王莽篡奪漢室江山后,為斬草除根,派兵追殺漢室宗親劉秀,一天劉秀逃到北郝村饑渴難忍,敲門求救:“給碗水喝,找個地方躲避一下”,因兵荒馬亂,村民們不敢開門,隔著門說:“這村一沒井、二沒廟”你趕快往村外跑吧。劉秀無奈,長嘆一聲:“北郝村有一景。也沒廟,也沒井,土地爺住在墻窟窿”。話音剛落,只見后面烽煙滾滾,追兵將至,劉秀急忙打馬揚鞭,跑到村口,見一斷墻寺院乃彌陀寺,這里過去是彌陀寺,寺內有北殿、南殿、東殿和西殿,供奉著大小上千尊佛像。由于戰事頻仍,彌陀寺寺廟坍毀,劉秀進入彌陀寺后,見四處破壁殘垣,無處藏身,而院內幾株牡丹,倒也枝繁葉茂,便鉆入牡丹叢中。剎那間牡丹舒枝展葉,鮮花盛開,把劉秀遮蓋得嚴嚴實實。劉秀受到牡丹的蔽護,躲過了追殺。劉秀為答謝牡丹的救命之恩,在斷壁上寫下了“蕭王避難過荒莊,井廟俱無甚凄涼。惟有牡丹花數株,忠心不改向君王”的詩句。后來劉秀在據此五里的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,史稱漢光武帝,柏鄉牡丹也因此被稱為漢代牡丹。
二、隋煬帝與牡丹
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,于東都洛陽天辟西苑。隋煬帝好奇花異石,曾三下江南搜尋。并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。據唐人的<海山記>記載:煬帝辟地二百里為西苑,詔天下進花卉。易州進二十牡丹,有飛來紅、袁家紅。醉顏紅、云紅、天外紅、一拂黃、延安黃、先春紅、顫風嬌等名貴品種。在皇家園林中,大量地種植牡丹,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,可見隋煬帝對牡丹的愛好。
三、武則天與牡丹

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的女皇帝,唐代著名的政治家,并州文水縣人。
在歷史上曾有武則天貶牡丹到洛陽的傳說,將武則天描寫成一個暴君。其實不然,她是一個極富感情的人,并縣尤好牡丹。據舒元輿《牡丹賦序》說:“天后之鄉,西河也,有眾香精舍,下有牡丹,其花特異,天后(則天)嘆上苑之有缺,因命移植焉。”這正說明了武則天的家鄉,早就種有許多牡丹,而縣品種“特異”,已超過京城的許多品種,因此,將家鄉的珍稀品種移到都城來。后來,武則于在洛陽建立武周神都時,將長安的一些牡丹帶到洛陽來,是合乎常理的事。
四、楊貴妃與牡丹
楊貴妃尤好牡丹。唐開元年間,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,并在興慶東沉香亭前、驪山行宮等處,栽植數種紅、紫、淺紅、通白等色牡丹。花初開,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,如醉如癡。五代王仁裕<開元天寶遺事>載:“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,上賜以木芍藥(即牡丹)數本,植于家。”因貴妃專寵,喜愛牡丹,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。
五、慈禧與牡丹
慈禧,清代皇后,自幼受民族傳統文化的薰陶,非常喜歡牡丹。在故宮御花園和其他園林園中種了許多牡丹,就在她“垂簾聽政”時曾將牡丹定為國花,并于頤和園修筑國花臺。
六、蒲松齡與牡丹
蒲松齡,清代著名的文學家、思想家,他善于用“鬼神”小說來揭露現實的陰暗面,輯成《聊齋志異》一書。文筆流暢,寓意深長,其中有以牡丹為題材的兩篇小說《葛巾》和《香玉》,以花寫仙,以仙喻人,文章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史料性。
七、李白題詩詠牡丹

盛唐大詩人李白的沉香亭詠牡丹的名句,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。說的是一天唐玄宗與楊貴在沉香亭觀賞牡丹,歌手李龜年領著一班子弟奏樂歌唱。唐玄宗對李龜年說:“賞名花,對艷妃,你們怎么演唱舊詞?這樣吧,你快召李白來寫新詞。”李龜年趕到長安大街有名的酒樓尋覓,果然李白正和幾個文人暢飲,已經喝得酩酊大醉。當李龜年向他傳達圣旨時,他醉眼微睜,半理不睬地睡過去了。
圣旨是誤不得的,李龜年只好叫隨從把李白拖到馬上,到了宮門前,又用幾人左扶右持,推到唐玄宗面前。唐玄宗見李白一醉如泥,便叫待臣攙到玉床休息,吩咐端來醒酒湯,楊貴妃叫人用冷水噴面解灑。李白躺在玉床把腳伸向高力士,要他脫靴。高力士無奈,只好憋著一肚子氣蹲下來為他脫,忙亂一陣,李白才從醉夢中驚醒。唐玄宗叫他快作詩助興。李白微微一笑,拿起筆來,不到一炷香工夫,已經寫成了《清平調》詞三首:
(一)
云想衣裳花想容,
春風拂檻露華濃。
若非群玉山頭見,
疑向瑤臺月下逢。
(二)
一枝紅艷露凝香,
云雨巫山枉斷腸。
借問漢宮誰得似?
可憐飛燕倚新妝。
(三)
名花傾國兩相歡,
長得君王帶笑看。
解釋春風無限恨,
沉香亭北倚闌干。
這三首詩,把牡丹和楊貴妃交互在一起寫,花即人,人即花,人面花光渾融一片,同蒙帝恩。從結構上看,第一首從空間寫,引入月宮閬苑。第二首從時間寫,引入楚襄王陽臺,漢成帝宮廷。第三首歸到現實,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。以第一首春風與第三首春風,遙相呼應。
一首第一句,見了云便想起貴妃的霓裳羽衣,見了牡丹花便想起貴妃玉容。下句露華濃,進一步點染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他外嬌艷,使花容人面更見精神。下兩句想象升騰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、瑤臺、月宮等仙人世界,這些景色只有那邊才見,實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。
第二首指出楚襄王為中神女斷腸,那及眼前的絕代佳人。再說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,還得倚仗新妝,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楊妃,不須脂粉,全是天然絕色。這兒以壓低神女和趙飛燕來抬高楊妃。
第三首一、二句把牡丹、楊妃、玄宗三位融合一體。傾國美人當指楊妃,第三句中“春風”二字即君王之代詞。
唐玄宗對此詩很滿意,后人編造說,高力士因李白命脫靴,認為受辱,乃向楊妃進讒,說李白以飛燕之瘦,譏楊妃之肥,以飛燕之私通赤鳳,譏楊妃之宮闈不檢,這是不可靠的。